高中课文《荷塘月色》里面就有一处经典到不能再经典的“通感”:
微风过处,送来缕缕清香,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。
在这句话当中,“缕缕清香”,本身付诸嗅觉,但后面以歌声设比,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远处的歌声,把听觉和嗅觉两种感觉沟通起来,实在传神。
二、通感的作用效果
1.强化意境,增添诗味。
回到开头的问题,为什么“闹”字可以让境界全出?我们首先要明白词人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意境?此词赞颂明媚的春光,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情趣。上阕描绘春日绚丽的景色。“闹”字,有“热闹”之意,饱含生机,饱含活力。这和春日的勃勃生机十分贴合,也符合诗人“东城渐觉风光好”的心绪表露。这么看来,“闹”字起到了强化诗境的作用。
从炼字的角度,通感也算是诗人对字词进行精细化推敲锤炼的手段。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最后一字改用“好”行不行?从格律、语法来看肯定没问题,但用“好”字之后,绝对不能给读者带来“哎哟,还不错喔”的效果。虽然“春意”和“闹”的搭配对读者来说是陌生的,但这种“超常搭配”的陌生化体验极大地增添了诗味。
郭沫若曾说“诗=Inhalt(直觉+情调+想象)+Form(适当的文字)”。诗要成为诗,起码有两大要素,一是情感或意境,二是有韵律美的文字或语言。前者是“魂”,后者是“形”。通感修辞,增添的是诗歌的意蕴,是诗歌的“魂”。
2.强化情感,表达诗人对某种事物的体验感受
通感是不同感觉之间的相通,本质上来源于人的本能,艺术上则是人的想象所造成的。例如李煜的名作《相见欢》:
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
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。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。
“剪不断,理还乱”实在传神。“离愁”本是一种看不见、摸不着的心绪,但是词人却用剪刀去“剪”它,用手去“理”它。这本身打破了视觉、触觉和人的内在感觉所存在的界限,加强了愁闷的心境,也让我们形象感觉到:喔!原来当时李煜的“愁绪”是这种独特“滋味”。
以至我们以后在生活中,有类似“滋味”时,会不自觉地想起李煜这首词,那时,我们会沉浸在那种“美学唤醒”中。
1.视觉和听觉之间的通感
五官可以相通,但最易打通的是视觉与听觉。例如苏轼《夜行观星》:“大星光相射,小星闹若沸”,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,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,小星星闪烁不定,在诗人笔下就成为了“闹若沸”的场面,一个“闹”字增添了宁静夜空下的动感。
2.触觉和听觉之间的通感
例如刘长卿的登临诗《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》:“夕阳依旧垒,寒磬满空林。惆怅南朝事,长江独自今。”以触觉上的寒形容磬(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,用铜铁铸成,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,亦可敲响集合寺众)声的深远,旧日繁华如今寒烟衰草,顿生悲凉。
虽然我们今天讲的是古诗词,但我们还可以从古文中找到这样的通感,比如杜牧的《阿房宫赋》中的“歌台暖响,春光融融”,“暖响”一词是触觉和听觉间的相通。
3.视觉和触觉之间的通感
例如李贺的《蝴蝶飞》:“杨花扑帐春云热,龟甲屏风醉眼缬xié。东家蝴蝶西家飞,白骑少年今日归。”蝴蝶轻轻扑打着室内的卧帐,卧帐里散发着春天的温热气息。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“热”字而更形象。
讲到这里,今天的古诗词分享就告一段落了。
来个彩蛋,其实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被人诟病过:
清人李渔《窥词管见》:月来”句词极尖新,而实为理之所有。若红杏之在枝头,忽然加一“闹”字,此语殊难着解。争斗有声之谓闹,桃李争春则有之,红杏闹春,予实未之见也。“闹”字可用,则“吵”字、“斗,’字、“打”字,皆可用矣。宋子京当日以此噪名,人不呼其姓氏,竟以此作尚书美号,岂由尚书二字起见耶?余谓“闹”字极粗极俗,且听不入耳,非但不可加于此句,并不当见之诗词。近日词中,争尚此字者,子京一人之流毒也。
“近日词中,争尚此字者,子京一人之流毒也。”童鞋们,你们怎么看呢?欢迎在评论区展现你的才华吧~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